一. 书名
1.1. 「民数记」是译自七十士译本的书名(Arithmoi),后者是因为民1-4,26章内记载了两次人口统计。
1.2. 希伯来书名是原文的第五个字「在旷野」,就是书的主要内容背景--从西乃山至摩押平原的旅程。
二. 时间:出埃及后的第二年一月(1:1-2)至抵摩押平原(35:1)。
三. 经文大纲
3.1. 若按行程的进展,一个常用的大纲如下:
      1:1-10:10      预备离开西乃山    (50天)
      10:11-12:16    从西乃至加低斯
      13:1-19:22     在加低斯附近漂流  (约38年)
      20:1-22:1      从加低斯至摩押平原
      22:2-36:13     抵摩押平原        (20:22-36:13约6个月)
3.2. 另一个可能的分段大纲,是以两次人口统计为划分界线:
      1-25章     第一代在旷野的经历     起行的准备        (1-10章)
                                        百姓的叛逆与刑罚  (11-25章)
      26-36章    第二代在旷野的经历     起行的准备        (26-32章)
                                        以往行程的回顾    (33章)
                                        入应许之地后的安排(34-36章)
四. 体裁和结构
    通常经文的安排可能是按时间先后次序、地理环境、主题思想或是辩论推理方式。民数记属那一类?本书内容有叙事(历史事件)和律法条文,互相交错,它们的安排有没有目的?
4.1. 没有特别目的。
4.2. 两者同时并列,指出它们与后代的读者都是同样重要的。
4.3. 律法是应许,安排在历史事件之中成为盼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