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记第八章

【利八2,14】这里给我们指出奉献的路。在神面前,人如果要承接圣职,要奉献给神,第一个问题就是赎罪,这是没有话说的。这一个赎罪的问题是大的,所以要用一只公牛来解决。需要这一个人是得救的,是属于主的,才能奉献给神。这一个工作是相当大,所以需要像一只公牛那样大的来成就这一件事。这一个是奉献的根基。── 倪柝声


【利八10~11】承接圣职时,摩西用膏油膏帐幕,和其中所有的。又用膏油在坛上弹了七次,又抹了坛,和坛的一切器皿,并洗濯盆,和盆座,使它成圣──(1)膏油含有神人二性,抹在帐幕和器具上,说出神喜欢在一切事奉 的事上,满了神人二性的调和(帐幕也是神人二性的故事)。尤其在祭坛那里,乃是中心转弯的地方,更需要神人二性的调和。(2)摩西来抹膏时,是把帐幕和附属的器具分成一组,把祭坛和洗濯盆又分成一组,前者豫表天上的,后者豫表地上的,说出不论天上或地上的一切,都需要满了神人二性的调和。──《利未记读经纲目》


【利八12,30】利未记第八章说到亚伦受膏油,第九章说到他献祭。大卫还没有作王之先,也是先受撒母耳替他抹油(撒上十六12~13),然后他才起首按神所赐给他的职分来事奉神。这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职事是在膏油之后。一个人在神面前有职事,他必定在神面前先得着膏油。── 倪柝声

人得着膏油不是为着得能力,不是为着说方言、显神迹、行奇事,人得着膏油乃是为着在神面前分别为圣。受膏在旧约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表明这一个人是属于神的。膏油是为着分别,膏油也是为着成圣。抹油的意思就是分别为圣归于耶和华,或者说归于耶和华为圣。── 倪柝声


【利八18】「他奉上燔祭的公绵羊;亚伦和他儿子按手在羊的头上,」

燔祭的意思,乃是说完全烧掉的祭。赎罪祭只是叫我们的罪得着解决,燔祭是叫我们在神面前蒙悦纳。燔祭乃是说,主耶稣在神面前,那一个馨香的味道,叫神悦纳 。我今天奉献给神,我因着主耶稣得蒙神的悦纳。── 倪柝声


【利八22~24】承接圣职的祭所用的羊,不是像燔祭把整只烧掉,整个的羊都为着神。这里是把血涂在献祭之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大拇指上,并右脚大拇指上,意思是根据于基督在神面前的蒙悦纳,我现在站在一个地位上,我作一个听话的仆人,我为神作事,我为着神走路。从今以后我的手是属乎神的,我的脚也是属乎神的。从今以后,我的耳朵要听话。主,我整个人要为着你。── 倪柝声

没有血的记号,就没有权利所在的地位。没有血的记号,就是没有爱所在的地方。这里的血,说出主用重价买了我,也说出主爱我。因着有血,有爱,有权利,我把我全身献上。是那一只羊被杀了,这是活祭。血在我身上是祭;但是我是活着的,所以我献上我整个的人,在主面前作活祭献上给神(罗十二1)。── 倪柝声

血只抹在三个地方:人的手、人的脚、人的头。其余的地方乃是衣服把人完全遮盖了。所以,穿衣服的目的乃是为着遮盖。血的属灵意义是拒绝显露。衣服所遮不到的地方,圣经里是用血来遮盖。所以,以衣服的意义来看,是遮盖得越多越好。凡坦胸露臂的,不是神所喜悦的。── 倪柝声


【利八26~27】『右腿』原文是『肩』。饼和肩是表明主耶稣的两方面。肩是能力的地方。羊的肩,是给我们看见主耶稣的神格方面的事。脂油是肥美的。所以是指神的荣耀方面的事。饼,给你看见是 人性的问题, 是一个没有酵的,没有瑕疵的完全人。 是充满圣灵的人, 是一个顶细定嫩的人。 的性情, 心里的感觉, 属灵的知觉,都是顶细、顶嫩的。 不粗鲁的人, 是细嫩的人,像一块薄饼一样一碰就要破的。这些东西,要摆在亚伦的手里,然后再加在燔祭上烧掉,这个叫作奉献。廿二至廿四节还不算是奉献,还不过说出奉献的根据──又爱,又权利,现在可以奉献了。要到廿八节才是奉献。── 倪柝声


【利八27】「把这一切放在亚伦的手上和他儿子的手上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

在希伯来文里,奉献应当翻作to fill the hand,意即充满这手,或作把手充满了。本来手是空的,现在把它装满了。所以你读到亚伦的手里拿着那么多的东西的时候,这就是奉献的时候。亚伦手里空的时候,还没有奉献。亚伦手里满的时候,他手里再也不能拿别的东西的时候,这是奉献。亚伦手里只能有主的饼的时候,这是奉献。主在地上没有酵的生活,主在地上充满圣灵,有细嫩的感觉的生活,当他充满这些的时候,才有奉献。我的手里──手是作事最高的表示──满有基督的时候,这一个时候就是奉献。── 倪柝声


【利八30】「摩西取点膏油和坛上的血,弹在亚伦和他的衣服上,并他儿子和他儿子的衣服上,使他和他们的衣服一同成圣。」

我们的衣服应当显出成圣的样子来。在衣服上应当有圣灵的印记在上面,应当有膏油的印记在上面。能够在那里穿得成圣,像你的那一个人一样。── 倪柝声


【利八33】七天不可出会幕门口──要一直住在主里面,住在教会里面,直等到主再来。

注:本章是出廿九章的实行,两者大致相同。──《利未记读经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