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原意是气泡,刹间就消失了。本卷列举实验过的虚空,指明唯有敬畏神,遵守 的诫命才能征服虚空,且有永远的价值。
一、描述各类虚空 一~十一8
二、征服虚空的路 十一9~十二章
王上三10~13,所罗门因为求在神的旨意中,神就赐给他空前绝后的荣华富贵与大智慧。他眼所求的,心所想的都得到了,他得出一个结论:日光之下都是虚空,为这一切事神审问(十一9)。
虚空的实验:
一、(一1~11) 日光之下劳碌有何益处?
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循环,漫无目标,日出日落,风的旋转,江河流动,万事令人厌烦,不能填满虚空。眼看不饱,话说不尽,耳听不足,因为神造人是为了盛装神。人的欲望如同阴间填不满,唯有基督是唯一的满足(赛五14)。腓四11,人世世代代,生老病死,下入阴间,永远灭亡,人生有何目标?
二、(一12~18)?所罗门王主观的经历证明,日光之下是极重的劳苦,都是虚空、捕风,魂的享受,大智慧反而愁烦,知识多私欲多加增忧伤,唯有单纯爱主不落空。眼睛单一只见耶稣,全身就光明(路十一34,九36)。
三、(二章)?以喜乐享受,荣华富贵试试皆虚空,喝酒令人兴奋,住皇宫肉体享受,果园,树林,婢仆无数,牛羊,金银财宝,音乐歌舞,人赚得全世界,失去生命有何益处?(太十六26)。智慧人与愚昧人都要死,死后的一切留给谁?
四、(三1~15)?凡事都是神定的时间(诗一零三19;徒十七26)
创世以前,神对宇宙,教会,个人都写好了计划册,在时间上一一应验出来。生命短暂,有永生在人心中,基督是荣耀的盼望。
五、(三16~22)?人生的公义与奸恶,都归入死,与兽一样。
六、(四1~12) 受欺压的,仗势欺人的都归入死。
劳碌富足受人嫉妒,不如贫穷安静。孤单无子,劳碌一生为了谁?
七、(四13~16)?贫穷王治国英明,后代人却不喜悦他。
八、(五1~9)?亲近神要谨慎所行的路,近前听胜过恶人的献祭。
神察看人的内心,并不注重礼仪,要安静随着圣灵感动祈求,祷告。白天事务多,晚上作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言多语难免有过,愚昧人显露心意,许愿必还,不可食言。
多梦多言多有虚幻,只要敬畏神,有些梦是撒但的栽赃,必要抵挡,受欺压的有至高的审判主,公义与公平是神宝座的根基,若是神不公义,宝座要摇动(诗八十九14)。
九、(五10~六)人赤身而来,赤身而去,贪财,长寿,儿女满堂都归于死;心里知足是因为有永生,住在基督里。
十、思念死是人的结局,如何活在神面前:
如何数算自己的年日而得着智慧的心。恶人与义人不在乎在世长寿,乃在于多少年日行在神的旨意中(诗九十12)。
(七18) 敬畏神的人必称义,也有属天的智慧。
(七~十章) 是智慧与愚妄的对比:
智慧人是敬畏神,愚妄人是不敬畏神。
智慧人能站在神的立场来看一切发生的事情,有专心跟从神的心志,如同迦勒,约书亚一样,看迦南地的仇敌是神的食物,靠神必得胜。其他十个探子看那些仇敌如同巨人,必吞灭他们,因为他们没有与神联合,站在自己的立场闻风丧胆,怀疑神的信实,藐视神的产业。
(七5) 智慧人的责备使人归向神,当面的责备强过背地的爱情,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若能接受从神来的责备,必得生命长进(箴廿七5)。
(七14) 遭患难的日子当思想,求神光照,是否有隐而未显的罪,该对付清楚,这是神的管教与训练。借着患难迫切祈求,患难未除去,反而多亲近神,认识神,经历神,超越了患难。
亲近神,神也必亲近你们,亲近神包括一切的事奉,一切活出来的生活与事奉,都是从亲近神开始(雅四8)。亲近神灵里有光,除罪清洁能顺服神抵挡魔鬼。
(七29) 神造人原是无罪正直,是人中了撒但的诡计,受引诱,罪种栽入,寻出许多巧计,人心比万物都诡诈,世人的心充满恶,谁能识透?(耶十七9)
(九3) 唯有神察透人的肺腑心肠。
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神所注重的是人暗中的事(撒上十六7;太六6)。
(九8) 衣服要时常洁白,头上不可缺少膏油。
信心的行为,生命的活出要时常显明出来,圣灵管治的权柄不可缺少。神要老底嘉教会出代价买白衣穿上,因为他们有空洞的知识,没有属灵的实际,生命的实行。
(十5) 权柄颠倒的光景,是人夺取神的荣耀,不认识神的愚妄人掌权,百万富翁雇用牧师,使挂名的教会令人厌恶。
(十12)智慧人的口说出神的恩言,认识神,内住生命的满溢。神的恩言句句带有能力,攻破人里撒但的营垒,使人归向神(路四22;林后十4)。愚妄人是为自己而活,反而吞灭自己,落在撒但的权势之下,唯有丧失魂才能拯救魂(太十六25)。
十一、(十一章)?有了转机,如何征服虚空:
(十一1) 当传福音,把生命之粮撒到世人中,日久必能得着人归向神,主就是生命之粮(约六48)。传福音是我们的托付,我们栽种、浇灌,叫他生长的是神。
(十一5) 生命的成长是自然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形,如同胎儿成形在妇女腹中。是使徒受生产之苦,直到基督成形在我们里面,占有我们,扩展在我们里面,为使生命成长,神费尽了心血,从婴儿到成人,接受管教,训练,成为基督的精兵。生命长大,如同农夫精心培育庄稼成熟,松土,浇水,去石块,锄野草,直到丰满收割。扬净麦糠,磨成粉,柔面,作成饼(可四28)。
有的果子不成熟,有虫卵寄生,极费农夫的功夫,农夫望着发青的果子叹息,不能供应人,或者完整的饼非常美丽,不能供应人,唯有擘开成碎片才能供应人。
(十一8) 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行在神的旨意中才有真正的快乐。离开神的旨意就是黑暗,黑暗当权是魔鬼运行的日子(路廿二53)。是神暂时放手,熬炼人心的日子。神暂时离开希西家王,试验他的内心如何,他就犯罪(代下卅二31)。
十二、呼吁少年人当抓住现今的机会来遵行神的旨意。
随心所欲使人肉体快乐,神必审问,人若稍微偏离正路,就要立刻舒服。人不喜欢神的管治,如同野马,必拴在祭坛上,勒住嚼环,套上轭架,人还用脚踢刺,唯有基督的爱抓住人,人才肯甘愿献上自己(林后五14;诗一一八27)。
(十二1) 不要等到老年才来追求神,暮年是衰败的日子。
(十二2) 不要等到苦难来到才追求神,当先追求神,奉献自己,能逃避不必要的苦难。
(十二3) 暮年手发抖了,背屈弯,牙齿脱落,眼目昏花。
(十二4) 老年人早起,耳听不见声音,歌声减退。
(十二5) 脚无力,怕上高处,不愿上街,怕车闯身,头发花白,手提不动重物,所立的愿无力实现,只得废愿。归到永远的家,肉体死亡,吊丧队游行。
(十二6) 尸体脊粱骨断了,头颅破裂,肺腐烂,眼睛腐烂,人归于尘土。
神的话如同刺棍,使人扎心(徒二37),钉稳的钉子安定在天(太五18),如同二刃利剑,对付仇敌,对付自己,把灵与魂分开,明白什么是出于自己,什么是出于神(来四12)。若要征服虚空,就是敬畏神,遵行 的命令,进入幔子不住的亲近神,读经,祷告;出到营外,活出里面的生命,为主受苦,接受神一切的主宰安排。
主的门徒:一是与主同在,不断亲近 ,
二是为主作工,活出里面的生命,具体的实行(可三14)。
王的窑匠是与王同处,为王作工(代上四23)。――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传道书 雅歌注释的作者戴 逊,曾在亚伯丁、圣安德鲁及爱丁堡等大学讲学,现任哥拉斯高大学圣经研究教授,写作了许多旧约神学和旧约批判的书。相信他所撰写的,能提供一般神学生、教牧人员及平信徒应时的帮助。
我们将要查考的这两卷书,有些事情是共通的。像旧约的另一卷书──箴言──和没有被犹太人的圣经采用的一卷书──所罗门智慧书──在传统上都与古时的以色列『智慧』的守护圣人所罗门王连结在一起。此外,它们又是两本令人迷惘的书,老早就使许多人蹙起眉头:雅歌(Song of Solomon,直译作所罗门之歌),是『筵宴所』里得宠的一首歌,一 男士轻松愉快地在那里集会;传道书,则满了矛盾,人生观似乎颇存偏见。
有一位犹太人的拉比主张所罗门按如下的次序撰写了旧约三卷书:雅歌(Song of Songs。直译作歌中之雅歌)是第一卷(他用它的希伯来文名称),箴言是第二卷,传道书是最后一卷,因为,『一个人年青时,他爱唱歌。当他成年时,他吐露实用的箴言。当他年老时,他发出凡事都虚空的论调。』无疑有很多人一直都咏唱他们年青的热情和爱情,之后便体验到实用和成熟的常识,而终于从迷梦醒悟过来。然而假如认为传道书和雅歌都出诸所罗门之手笔的话,任何一卷都无法理解。这两卷书,出于同一作者的话,其区别便太大了,不但在思想上,也在文字体裁和风格上。那就会像证明柏恩斯(Robert Burns。译按:一七五九至一七九六年,苏格兰诗人)的那些诗是王尔德(Oscar Wilde。译按:一八五六至一九○○年,英国戏剧家、诗人、小说家、及批评家)撰写的一样容易。
然而它们在传统上与所罗门相连我们要感到高兴,否则它们是否会被编入我们称为旧约的经书中便成疑问了。若没有被编入,便会是我们的损失,因为它们是既引人入胜、令人惊奇,某些方面又是具挑战性并令人困扰的着作。你若想赏识它们并从中学习,可能一开始就得把一本『宗教』书籍所存所提供的许多概念都放在一边。你若想从中寻找已被接受的宗教信条清楚的声明便会徒然;你也会发现那不容置疑的信条无力背负你生命的担子。你却从本书发现到人类最动人的感情──其真挚确一新吾人耳目,对生命的探索则于人有益;且向我们呈示了整个生命的信念:未解答的问题、及生活的热情,并喜乐、挫折,都是从上帝临到我们的。
在圣经中,诚然没有一卷比传道书更受争议的了,读者倾向按自己意思牵强附会,并从中撷取与自己的主见、信念相符合的部分。因此其后四世纪耶柔米(Jerome)用这卷书鼓励一位他认识的罗马贵妇舍弃这世界的事物。他说,这卷书的目的是『证明世上一切赏心乐事都全然虚空,因此人必须去过苦修的生活,全然献身服事上帝。』你若想知道他怎样巧避这卷书中劝人应『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例如二24)的经节,他就会解释说,这样的章节是邀请人参与圣餐或主的晚餐这种圣礼。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反而发现这卷书是要肯定世事。他声言,『这卷书的目的是教导我们存感激的心使用上帝丰丰富富赐给我们的现今事物与受造物,而不挂虑将来世俗的福气。』比较晚近则有人在这卷书中发现『坟墓的气味』或『生命的喜乐』。不过一百多年前,有人用各种方法,把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和基督教学者对这卷书的解释,作了一次广博的纵览,在总结时这样说:『对禁绝教条主义的虔敬与有识之士而言,是何等严肃的教训,而对力劝切勿以自己虔敬情感或智巧意念为上帝之道的人,又是何等的警戒!』当然,写这些警告言辞的那个人已落在同样的陷阱中,而其他人向来便这样做了。看别人怎样做总是容易的,看见我们自己可能处于同样的景况却不容易。
还有更进一步的难题。希伯来文,不像英文,并不用引号,因此在这卷书中有些地方,我们无法肯定是否在谛听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是他引证并批评别人的见解。我们认为,就那段经文的意义而言,他可能造成很大出入。现在用片刻工夫看看二章十三、十四节。标准修订本(R.S.V.)的译法作:『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安在头上,愚昧人在黑暗里行;然而我觉察到临到他们的都是同一命运。』在这里是由这卷书作者经思考所作的声明,在现今的生活中有智慧而不作愚昧人是真正有利的;然而在日子终了,不论你是智是愚,你都遭遇同一命运──死。这也是新英文译本(New English Bible)的看法。但翻到现代英文译本(Good News Bible),我们便见到这样的译法:『啊,我知道「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慧人能看见他们往何处去,愚昧人却不能。」但我也知道同一命运在等待我们大家。』这种情形,这卷书的作者或是在引证一种广泛为人接受的见解,并对我们说,『不错,那可能非常对,但决不可忘记……』;或者在开始是讽刺的语气作『啊,我知道,』而且作者是说,『不论你听过这话多少次,暂时别信这个:在人生中对我们大家,智愚都一样,有一件事实是确定的,就是死。』哪一种译法,特别 重的哪一点是对的呢?我们不知道。全靠我们心目中对这卷书作者的全幅图画。也许你现在能作的最好的事,便是坐下来把这卷书从起头到末了读一遍。不会花费你多少时间。试设法想象出你心目中讲这些话的那个人,看看在这卷书中有多少小块和片断你能配合在一起。这每日研经丛书的所有注释能给你提供的便是这样的一幅图画,并不声言所作的是唯一可能的图画。
你若留心阅毕这卷书,你可能发现自己变得困惑了。你对旧约许多其他部分那样精细表达的信仰和肯定的事有任何感觉的话,你当然应当困惑的。一位写诗的人(例如请参诗一三六)注意到他周围创造的世界,就会感到惊异;他会想到上帝在过去为 的百姓所作的,便会为那给予所有生命的『坚定不移的爱』发出感激和赞美的声音。传道书的作者注意同一的世界,要来的和已过去的世代,太阳、风、流入海中的江河,得到的结论是:它是无休无止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循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9)。以色列的众先知注意到不公平的败坏的社会,便奉上帝的名要求人悔改,要求有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反映上帝对『公平』和『公义』的关注(例如摩五24)。这个人注意到同一种的社会,并耸耸肩说,『制度如此,非你所能为力』(例传五8)。
(一)传道书是旧约年代最晚的经卷之一。虽然在一章一节介绍作者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 的儿子』,这卷书并不是主前十世纪所罗门撰写的。在这要点上单是文字便具有决定性;它与亚兰文和圣经成书后的希伯来文有清楚的联系。声称它是所罗门写的,那就像有一位学者说过的,等于说『一本用现代英文习语和拼法写的关于马克斯主义的书是亨利八世写的』一般。这本书必须放在主前第三世纪(最早)的背景才讲得通,了解它的意义。在它之后的还有旧约其他许多卷书,即使不是大多数。
(二)正如我们将要看见的,这卷书的作者非常熟悉那塑造他同胞生活的传统信仰和宗教教训。然而这样的事情似乎不再令他惊扰。循此而行,到了某点教导他的那些答案,也已不再令他满意了。他对人生和临到他的经验作冷静长久的观察,而且得到大不相同的结论。他的评论有些是这样尖锐而又具煽动性,以致很多学者相信他所写的,已被像十二章十三节『敬畏上帝,谨守 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这样加上的经文缓和了,使宗教思想比较保守的人比较能接受了。我们往下查考时会讨论这种见解。当然,这是一个对别人相信的许多事情都加上一个大问号的人。在这一点上,他也许与许多今日在教会中长大的人很接近,他们受到接受传统基督教教训的教养,然而他们发现,不论教会或是那教训,对于他们都不再有多大意义了。
当然,你若出来攻击或质疑人们所持根深蒂固的信仰的话,你大概不会受欢迎的。这人说的似乎一开始便已经使人反感。到这卷书的末了,一位朋友或门徒尝试为他辩护。这个朋友说,他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十二10)。你若发现他说的有些事情令人伤心或难过,要记得那往往是上帝的真理所有的情况;『智慧人的言语,好象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十二11)。
我们到此为止已讲论了传道书的『这个人』或作者:但他是谁,我们知道关于他的甚么事情?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找到这卷书上来。――《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