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撒种的比喻
(可四1-20)
很多年以前,我读到一本见证集,书中题到一位有名的苏格兰人,在母亲临终之时,站在床边,母亲握 他的手对他说:「儿阿,希望你从今以後为主多作见证!」最近,想起这篇见证,令我忆起一九九○年,母亲去世的时候,身为独子的我不在她身边,最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听到她生命中最後的一句话。各位,今日神依旧在我们中间,耶稣基督和圣灵常在我们心里不断说话:「你们听阿……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可四3-9)。在我们当中,每日都有机会听上帝对我们说话;自信耶稣的一刻,圣灵与我们的心一同证明我们是属乎神的。圣经的四福音书中记载了不少耶稣基督的言行,保罗的书信亦将耶稣的教训和从神领受得来的,不断写作,分析和传讲。我们总不能说:「听不到」或是「听不清」。
整个撒种的比喻提示我们听的重要,在今天的一段经文里,「听阿」一词共出现了十叁次之多;整段经文十分 重我们怎样去听。每个人都有听的权利,我们总不能向主推说:我没有听过!主耶稣到世上来,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从他进入我们人类历史的一刹那起,天国已经进入世间,透过耶稣的事奉与工作,天国的种子不断播散开去,所以主耶稣出来工作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信福音。」然而,他所讲的道,并非人人都能虚心接受;他所传的道乃是遭人反对,攻击和杀害的。我们或许会问:为何一位全能上帝之子,苦口婆心地将天国的真理带到人间,人竟然像水过鸭背,一点听不进去呢?
四福音书记载:耶稣屡行神迹,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疯的得洁净,甚至在他不知不觉间,有力量从他身上出去,医治那患血漏病多年的妇人。基督可以多行神迹异能,但他从不藉神迹奇事叫人信他。我们好稀奇;耶稣既有如此大能,他为何不呼喊一声,就使全人类都归服了他?耶稣从不如此行,他只呼召摩西……等人去传福音,却没有差遣天使。只选召人去散播道种,叫人听而後接受,反应好坏却要视乎道种在人心里生发怎样的果效?
有人认为:撒种的比喻不如称为四种土壤之比喻。因为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道是恒久不变的,泥土却不时在改变。撒种之人所撒的种子是固定的,但接纳种子的泥土却时而不同。整个撒种的比喻 重我们怎样去听,怎样去领受,若是这样,我们得仔细思想以下几件事。
首先,我们见经文记载:「你们听阿!有一个撒种的……有一百倍的。」(3-8)。看完了这段经文,一幅映进我们眼 的图画,就是这个出去撒种的人是否乱来的;有撒在路旁的,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在荆棘里的和在好土里的。一位曾在巴勒斯坦生活的学者给我们这样的诠释:原来巴勒斯坦的农人是先撒种,後翻土的,这做法与中国人的耕种完全不一样,故此难怪翻土之时,有丢在路旁的,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在荆棘里的和在好土里的。姑勿论怎样的情况,我们知道这也是关乎天国的比喻,耶稣讲述比喻的时候,听众就意会到他是那撒种的人,他就是那将天国带到人间的上帝之子。除他以外,他所召的门徒都是宣扬天国福音的,跟在他们以後的还有保罗、提摩太……等,他们都是跟随主脚踪,出去撒种的。他们没有埋怨工作辛苦,薪酬不高,自始至终,他们没有半点怨言;只是忠心耿耿地出去,将种子到处播散。
在比喻中我们看到耶稣,他的门徒和我们的传道人;他们辛勤地与众多的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地宣扬福音。原来播种人的心态乃不问成效的忠心将种子散发开去,而在撒发过程中要完全仰赖上帝让种子落在好土里茁壮成长。并且祈求上帝把劣土范围销减,使好土范围扩张,至於种子成长、开花结实与否。全在乎於上帝。撒种人只存忠心,忍耐,不问收获的心态来为主作工便已足够。
在现今的世界里,撒种的不能单靠传道人,每个信徒都应当出去撒种。假如基督的大使命是交付所有信基督福音的人,愿意每一个相信耶稣基督、领受上帝福音的人都忠实地出去播种。此外,我们又发现撒种的比喻用了很长的篇幅去描绘那些不大结果的土壤,而那结好果子的土壤只用这麽短的二节经文去形容;「又有落在好土里的……一百倍。」(8-9)。每逢用很多的经节去解释的事理,我们都要留心,究竟主耶稣假借这些不结实的土壤,要对我们讲些甚麽呢?
那撒在路旁的种子,有飞鸟来把它吃尽了,意思是人听了道,撒但马上来把他心中的道夺过去;那道对人完全起不了甚麽作用,也可说他愈听愈排斥,完全听不进去。法利赛人之所以一见耶稣就恨他,想要杀他,可能他们听耶稣讲道,也有类似上述的情况出现。耶稣行神迹,他们又说他是靠 鬼王赶鬼(叁22)。别人簇拥前来要听耶稣讲道,要看他行神迹。可是,法利赛人却批评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叁6),并要设计陷害他。法利赛人与一般人听到同样的道,看到一样的神迹,但他们似乎一点反应都没有,原因乃是道种落在他们心里犹如撒在路旁,撒但马上来把道种从他们心间夺去,听了犹似没有听过一般,他们愈听道,愈看神迹,心里愈是刚硬。
各位,你有否遇见类似上述的人呢?其实,我们好多时候向人传福音,他们不是不明,而是不信。我们虽有此经验,但不要灰心,因为主耶稣也曾经历过这些滋味。我们似乎不能用文字来解释人对福音的抗拒,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在未信主以前,也曾经遇到上述那种抗拒真理的阶段。还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每周五学校都有查经团契,通常在周叁或周四晚就会用电话去邀请同系或不同系别的同学来参加团契;但往往得到的反应就是很厌烦这些邀请,并且表白就算去听也不会信。种子掉在他们心里就如丢在石板上,愈听道,心也愈刚硬。然而,我们却不可放弃。
第二类种子落在土浅石头地上,耶稣基督的解释是:「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他心里没有根……立刻就跌倒了。」(四16-17)。有些人初闻道就像种子下在一层浅土里,根既不深,一旦被阳光照射,很快就会死去。若要从福音书里找出一个这类型的代表人物,我立刻想起彼得。彼得岂不听过许多耶稣的道,在客西马尼园内,他的表现岂不也是最英勇的麽?就在犹大与基督亲嘴,要出卖耶稣的时候,彼得拔出刀来,要惩戒捉拿耶稣的人。但再过不多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十四50)。他们不都是跟从主多年,为何撇下主人,四散奔逃呢?耶稣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门徒答:「有人说,是施浸的约翰;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彼得却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回答完了,耶稣就教导他一个真理;他所承认永生神的儿子将来必要受苦、被杀,於是彼得就拉 他、劝他(可八32-33)。原来耶稣基督明言他自己是神儿子,但必须钉十字架,彼得对此全不理解:他认为跟随主者必有美满收成,心灵喜乐,充满把握。只要它心跟随主,便能得人如得鱼一样。倘若主一死,这些应许不就落空了麽?
马可福音十四66-72,记载彼得在大祭司院子里不认主,并发誓不是和他一夥的。我们也许都会稀奇:彼得跟了耶稣这麽多年,听过他的道,见过他所行的神迹,为何当主耶稣到了生命的终结,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竟离弃主。曾答应过「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的彼得,在耶稣基督面对十字架,这生命中最大的重担,最艰巨的工作时,竟不见踪影!耶稣基督所曾讲过与彼得所曾领受的道,似乎就是土浅石头地上的写照。然而,曾几何时,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属灵生命,许多时候不过是五分钟热度;我们很热切推行一些新兴的属灵操练,可是过不多时,这盛行一时的又销声匿迹了。到底上帝的道进入我们生命里,有否找到生长的地方?有时我们心里赞叹;这道奥妙无比!但是一碰到困难,其美无比的道竟无法生长下去!记得自己读中学之时,曾立志早起勤读圣经,岂料翌晨的灵修,半因舍不得离开温暖的被窝而告吹了。冬天的季节,母亲往往为我们盖一张重甸甸的棉被,其上还缀上一层美丽的被面,但不知是何缘故,缝被的缝针竟留在棉被上!一天,当我挣扎不愿灵修时,这缝针正巧插进我的脚腕,把我曾经立下的宏愿都唤回来。
第叁类,种子落在荆棘当中又作何解释?(参可四18-19)。好多时候,我们太过专注於手上所作的工,甚至把上帝的话置诸一旁,毫不理会。有时候,我在家埋头苦干,连别人按门铃的声音也听不到。若我们太专注於工作,抑或金钱的积存,就很可能忽略了上帝的话和他对我们的要求。马可福音十17-22所载那个少年的官,其实可说是一幅肥美的土地,他跪在主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甚麽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若今天有人跪在你面前如此求问,我们岂不赶快拿出「四律」、「叁福」或「福音桥」等与他分享吗?稍後耶稣马上向那少年的官讲十诫,少年人立刻表示那些诫律他从小就遵守了。耶稣看 他,就爱他,但却指出他还没有撇下一切来跟从耶稣,此言一出,少年人就忧忧愁愁的走了。他踌躇满志,态度谦恭的来找耶稣,竟满怀落寞,忧伤而去。原因就是他的产业很多——他太过专注於金钱的赚取,致心中并无空间滋长神的话,令道种白白浪费。
最後一类,种子撒在好土里,就是人听了道有好的反应,又能扎根成长,有根有基的;正如聪明人听道以後,把房屋建在磐石上一样。马可福音五1-20,记述耶稣治好了一个被鬼附 的人,众人都目睹并惊讶有这样的事,那料他们竟央求耶稣离境(17)!然而被鬼附 的人却恳求和耶稣同在(18-20),这是一幅何等肥沃的土壤;耶稣不许他跟 ,叫他回去向亲属们作见证,他就在低加波利一带作见证,成了一幅结实 的好土。睚鲁的女儿病得快要死了,耶稣前往医治他女儿的时候,一个患多年血漏的妇人中途求医,耽误了耶稣的行程,致抵达家门,睚鲁女儿经已死了。耶稣马上对睚鲁说:「不要怕,只要信。」睚鲁於是默然随主进入内屋,这可说是另一幅沃土,他的信心大到相信神可叫人从死里复活。
当耶稣讲述撒种的比喻时,叫我们知道一个人出去撒种,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地上,叫我们知道一个人出去撒种,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地上,就是说:要求听众在每一种不同情况里作抉择。我们今日对主耶稣话语的领受程度到哪里呢?我们内心到底是否一块石板地,毫无反应的呢?抑或是土浅石头地;初时欢喜领受,转瞬又销声匿迹呢?又或许我们太过 重手边的工作,生命中专注於可以捉摸且又具安全感的东西,却漠视了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和挑战。又抑或我们就像那好土,有空间让道种成长,且在生命里有极大的表现?到底我们的心是块怎样的田?怎样对待神的呼召?每一个听比喻的人都必须作一个最终的抉择!—— 褚永华《耶稣的比喻》